兰州会考学习网

── 初中生物、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 让我们共同学习!

2023中考历史冲刺阶段的备考策略

网络收集 本站整理 2023-04-01 打印

巧复习,夯实基础论厚薄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我们准备中考的第一、第二轮总复习也要秉持这个原则和方法。

第一轮复习

开学至今,我们一直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我们的复习重点在于“夯实基础”,因此,老师建议大家借助教辅资料进行复习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复习课本内容。将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薄到厚的合理建构。

那么,我们该如何复习课本内容呢?大家可以带着目的去阅读,我们可以根据中考考点,将课本中相对应的“时、地、因、人、意、图、表、文物”等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比如在复习商鞅变法一课时,我们在课本正文中将时间“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背景/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人物“商鞅”,意义“对当时的秦国”“对长远的国家发展”,这些知识都全面理解掌握好了,自然就将考点落实到位了。

课本除了正文,我们还应关注图表及文物类的资料。比如,洋务运动,课本正文只列举了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分别有哪些典型代表,却未提及它们存在的问题。但在课本图片“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和右边相关史事中,则点明了洋务运动兴办的无论军事或民用工业均存在官办性质的先天不足,如果我们能留心阅读,相信对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像“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我们读懂了就会更明白何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阅读“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我们能直观看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架构如何运作;看“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自《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由此更理解了为何会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继发生;

另外,课本还有“文物类资料”需要我们关注。比如《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有复习到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我们可与秦朝统一货币做联系比较。

在第一轮夯实基础,重看课本的过程,我们能从中抓住历史的本质点、关键点、重难点,进而实现从“薄”到“厚”,对历史知识叠加积累、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务必要做到全面过关,重视基础知识的细化掌握。

但是,历史知识如果只有量的积累,那它是零散的、琐碎的,让我们感到复习起来难理头绪,特别畏惧。那么,如何将看似多而繁杂的历史知识由“厚”到“薄”呢?下面,我们需要通过第二轮复习完成这个过程。

第二轮复习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们既是过去历史的发展结果,也受制于时代背景,还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产生影响。因此,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恰恰有助于我们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我们要擅于运用历史学科中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两大核心素养,将历史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将历史知识从“厚”到“薄”,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的过程。

如何理解运用好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呢?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方式上,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反作用于生产力。如罗斯福新政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怎么理解呢?过往美国奉行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政策(生产关系)再也适应不了生产力巨大发展的需要,所以美国在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生产关系,即经济政策调整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而这种生产关系(经济政策)的调整,也最终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社会形态上,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说明了并不是先出现资本主义制度、法律法规等等上层建筑的东西,而是先有了自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然后为了适应这个经济,才慢慢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法规。即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更多体现为历史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A 横向联系

横向方面,就是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寻找历史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包含同一时间的历史史实的横向联系、同一类型的历史史实的横向联系;或同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等。

同一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像复习中国史,一定要以世界史为大背景,把中国史作为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注意中西方之间相似事件或者同一时代事件之间的比较,分析出中西方各自的特性以及双方都存在的共性等,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西方航海家正在越洋抢滩,殖民扩张,东西方由此拉开巨大差距。

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如将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国际环境、国内背景、领导者和手段、结果等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更好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艰难曲折的深层原因。

而中国史、世界史本身也要时时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之间的横向内在联系,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的思维宝塔。如汉武帝在文化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这一举措,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带动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和上层建筑(政治上要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同时,统一社会思想也能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就能更明白汉武帝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B 纵向联系

纵向方面,主要是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状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其中包含相同类型事件的纵向联系,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相互影响或因果关系的事件的纵向联系等。

相同类型历史史实之间的纵向联系,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思想文化,按同类进行纵向联系,更便于同学们掌握,辨识异同。从而我们认识到,这些思想文化措施的实施,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但秦朝、明朝、清朝采取的一些思想文化措施却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如我们对中国近代不同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进行归纳联系,可见中国近代探索之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特点,也可见探索之路的艰难曲折,从而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主要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所造成,从而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近代革命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

相互影响或因果关系的事件的纵向联系,如从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的理解到分析农奴制改革内容存在的弊端,从而明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以会爆发的社会历史根源。

总之,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逐渐整理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复习中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而如果我们在前两轮复习中很好地完成了将历史知识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那么,面对历史中考的最后冲刺备考,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精备战 提升能力讲方法

当距离中考接近一个多月的时候,历史中考备考进入第三轮复习,即最后复习的冲刺阶段。下面,我与同学们分享一些有关第三轮复习的技巧方法。

答题技巧篇

在第三轮复习中,中心任务是将前两轮复习强化所得的知识与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即答题上。在这一个多月中,我们会完成许多中考模拟试卷。小名希望大家不要迷失在题海中,而是要精选试题,从答题思路,答案书写,时间限定等方面进行实战训练,力图做到“把练习当作中考,让中考变为练习”。

无论完成模拟试卷乃至于中考试卷,我们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细心审题: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题干部分的时间、空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千万不能犯低级错误。

(2)规范答题: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材料型论述题,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白,所谓材料型论述题,必须要从题目的材料中找出主题,紧扣并运用材料来论述你的观点。完成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态度明确,表明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注意史实贵精不贵多,一般两至三个即可,史实的陈述要按时间先后顺序,在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过程中,注重史论严密结合。如我们可以在举的两个例子中,第一句话陈述“子观点”,而后面的史实就是对子观点的证明,从而更好地体现了史论的紧密结合。此外,我们要擅于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来规范;第三,在结论部分,我们要适当小结点题,呼应强调你的论点,最后再升华观点。

除了注意不同题型的格式要求,还要注意语言规范:我们应尽可能用历史学的基本术语,运用清晰的逻辑和简单的话语来回答复杂的问题,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大家回答问题的要点,也就是得分点。这样答题的效果远比东拉西扯,长篇大论效果好的多。

(3)迁移知识:这种迁移能力对同学们来说至关重要, 做选择题时,我们相对容易判断。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课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课本找答案。如果是“依据材料” 则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归纳。

(4)掌握技巧: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地反映材料信息。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方法很多,但我们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答案力求做到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回归课本篇

当历史中考备考只剩最后半个月时,小名建议同学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回归课本和考点上,在这里投入的精力至少要占70%,对于基础较好、自信较足的同学而言,所定位的具体复习目标应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基础相对较弱的同学,目标则是把复习范围变窄,根据考点把知识结构简化,更突出主干,保证自己会的内容少扣分,不必过份追求查出和堵住所有的漏洞。

我们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回归课本,决不是逐行逐字地看书,而是“手翻脑想”的电影放映式复习。这里要强调快速,以保证效率和思维的提升及知识的线索化。就最后半个月的时间安排:我建议同学们,前10天比较细地“放”一遍六本课本,后4天“放”第二遍,临考前天晚上飞速地“放”第三遍。

回归课本的同时,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尝试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对照考点,逐个对知识点进行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影响、评价全面的地毯式搜查复述;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就要学会取舍,你可以把要看的这一部分中你认为重要的问题先找一个出来,如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影响等,注意不能以时间有限为理由跳过复述、记忆这一环节,你可以在复述和记忆时抓关键词,不一定要求复述成完整的句子。然后再一一落实其他的主要考点。

这最后半个月,余下的30%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放在选择若干份历史模拟试卷练手上,可以不要求量,但是要保持持续度,就是每天必须要做,无论对错,你一定要去发现自己知识遗漏的点,然后回顾它,如果回忆不起来,就去看书,把这一节的内容全记住。这样的好处是,让你带着目的去读书,效率高,而且容易直击你的薄弱点,切记这个必须每天坚持去做。

时事热点篇

历史中考从来不回避考查热点问题,同学们在最后冲刺阶段特别要关注这一点。所谓热点问题,我认为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一方面主要是当年时政的热点。如周年纪念,如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罗斯福就任美总统,实行新政经济危机结束;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42年7月开始),二战重要转折点等,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及相关内容,大家都要予以关注,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建国史,一直是历史中考考察的重点内容。

第二,对于热点的问题,大家一定不要机械地认为当年的时政热点才是热点,热点是近几年都会起作用的,是“现实热点”。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等。

第三类热点,是“学科热点”。如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联系与比较、主要国家的近现代发展史、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嬗变等。

复习提纲篇

最后,谈谈关于如何用好复习提纲的问题。在历史中考备考过程中,老师们都会向大家发放复习提纲,相关教辅资料里可能也会配备复习小册子,我们除了要用好以上资料外,小名建议同学们不妨考虑自制历史最后复习大纲,这将有助于你进一步加深对于中考考点的认知理解,也更符合你的备考复习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个人定制版”。

学生自制复习大纲的方法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

①比如,针对历史复习提纲内容过多,在最后冲刺阶段反而显得并不实用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做成了精减版,对已掌握的知识予以尽可能简化,对掌握不足的部分加以重点拓展,并以符号做出标注;

②针对历史复习提纲仅有文字,而忽略了课本中重要的图表信息的问题,同学们要单独将课本重要图片整理成册,便于专题复习;

③针对普遍存在的过于被动依赖复习提纲的问题,同学们要将提纲的重要内容做成填空版,以便于自己强化复习之用;

④针对提纲内容繁杂的问题,只有经过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入分析、归纳、理解,制成了图表式或思维导图式的复习提纲;

⑤针对应考中常见的错别字问题,应该将提纲中的一些易错易混淆字词单独整理成册。

免责声明

本站之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收集,经本站整理而成。目的为方便广大网友查找及阅读。

本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已尽力确保该信息是准确、完整及最新的。就该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对特定用途的适合性而言,本网站不作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呈述。因该信息或依赖该信息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本网站概不负责。

推荐阅读热点推荐

初中会考对于初中生而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堪称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是一次对初中阶段学习成果的深度总结与检验,更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晋级至高中阶段学习的关键环节。